纷繁民政 只为民生 —— 民政事业十年发展侧记(下)
2022-09-19浏览次数: 922
由数量向质量转型 由“挂牌”向品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组织90.2万个。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729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和69699家地方行业协会商会如期实现脱钩。依法严厉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处置非法社会组织1.8万多家,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4.7万多家。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6.37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直接受益者超过1283万人。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更加提高、品牌价值日渐彰显。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座桥梁与一条纽带,这座桥梁以血肉建成、这条纽带心心相连。
近年来,汕头市从党建引领、立法创制、专业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全力推动社会组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放管并重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品牌战略。截至今年6月,汕头市社会组织总量达4605家,在专业经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文化体育、民办教育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汕头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汕头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舜煜对此深有感触:为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将优化营商环境与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专项清理整治、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规范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暨“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动员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企业会员会费工作,要求会费结余较多的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企业会员会费,鼓励对困难企业、小微企业会员实行免交会费。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会费487.705万元,惠及会员企业1778家,深受广大行业协会商会的认可与欢迎。
承华夏璀璨文明之光 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得以快速稳健发展。截至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万家,全社会慈善捐赠年度总额达2000亿元左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63万人,全国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1万余个,驻站社工5万余名。2012年至2021年共发行福利彩票1.86万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5408.21亿元,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来自慈善的蓬勃力量。
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一家全国性枢纽型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慈善会系统自诞生之日起,便倾情倾力投入国家工作大局,并在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流砥柱。全国慈善会系统已在中央、省、市、县以至乡镇、村各级建立起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的庞大社会组织及慈善救助网络。
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来,全国慈善组织每年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均达到500亿元。尤其是在抗疫斗争最为紧要的时期,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款419.94亿,抗疫急需物资10.94亿件,相当于各级财政抗疫资金总投入的近1/3。在2021年7月河南特大洪涝灾害中,社会各界包括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对河南各地的资金捐助达到85.88亿元,为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坚持“稳中求进、深耕细作”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社会治理以及参与第三次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等项事业中均发挥了慈善组织排头兵的作用。在援助“三区三州”方面,累计投入各类款物价值82.85亿元。中华慈善总会还与全国各地慈善会紧密合作,广泛深入开展了“幸福家园工程”“善济病困工程”“微笑列车”“为了明天-关爱儿童”“慈善文化进校园”“一张纸献爱心”等传统与新兴品牌项目,使慈善力量更加壮大,慈善救助更加扎实,慈善基础更加深厚。生机勃勃的慈善实践使仁义之根深植大地、大爱之道畅行中华。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慈善事业正处在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其作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更是将其定位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是党中央进一步释放新时代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一个重大信号,为开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明确指引,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劲东风下,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体现国家鼓励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荣誉、慈善表彰制度等精神激励措施将会更加健全;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将进一步畅通;各类新型捐赠方式将更加丰富,慈善信托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各类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慈善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也将进一步提升,“人人慈善”理念将成为可感可知的现实。一方面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积极回馈社会,精准持续地投入慈善事业,发挥其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捐赠主体将日益“大众化”慈善事业重心下沉,社区慈善将获得巨大动能与发展空间,慈善事业社会基础将更加雄厚,慈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回首10年道路,作为慈善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为付出的努力而骄傲。展望未来,我们更当赓续奋斗,笃行致远,再攀高峰。”
(文章来源于慈善公益报)